首页 > 新闻资讯 > 电影评论电影评论

从小道走出康庄大道——评电影《邓小平小道》

发布时间:2023-04-19  人气:248

文/高小立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望城岗,有一条连接新建县拖拉机配件修造厂和南昌步兵学校的田间小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邓小平小道》就讲述了在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期间,下放江西新建县的邓小平,在三年的劳动生活之余,时常踱步于这条长约1.5公里的小道,后来人们亲切地称它"小平小道"。这条不起眼的小道,却让小平同志在深入百姓生活后,萌发中国改革开放宏伟构想,从这个意义上,这是一条对中国发展产生重大转折的道路。该片以小中见大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独辟蹊径地通过一条小道,为观众再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于逆境中奋起的刚毅坚韧品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无比忠诚的本色,以及其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领袖风采。

人格化的小道,在曲折泥泞的象征意义镜头语言下,一方面寓意了文革中“靠边站”的邓小平,在政治、工作上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一方面暗示在“政治动荡”年代,中国未来道路将何去何从的思考。三年的下放工厂工作生活经历,使得邓小平与工人和老百姓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这种接触不同于由上而下的调查研究,而是基于成为普通劳动群众一份子的切实切身感受。小道在这里既是体现小平同志在政治、工作、生活、情感上,犹如小道般崎岖不平、荆棘遍布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寓意小平坚韧的政治品格。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忠诚战士,在逆境中仍坚守信仰,心系人民,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趟出这条小道,走出小平的思想之道,说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最强音。小道见证了小平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小道深刻影响了他文革后作为国家领袖面对中国命运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小平小道”最终引领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

影片特别注重以情感人的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对小平的这段经历,编导没有过多从政治的上层建筑去展开叙事,而是更多表现邓小平来自人民的革命本色和乐观主义精神。比如乌云散去他将要回到北京,但小平还是坚持去工厂上班完成当天的任务;比如对待监管他的黄干事和暗中保护他的二野老兵罗朋始终一视同仁。在林彪叛逃事件后,当他听到黄干事由平时的“老邓”变成“邓老”的称呼后,他依然豁达的让黄干事不要有心理压力和负担。片中最为感人的情感就是小平与邓朴方的父子之情。邓朴方没有出卖父亲,没有出卖信仰,在红卫兵威逼中跳楼摔断腿。当其来到江西,作为父亲的小平,不仅每隔两小时为他翻身、擦洗,更是从思想上鼓励儿子要有信念,哪怕不能站,坐也要直。为了改善生活,他和家人开菜园子,修厕所,小平幽默的台词,让人很难想象这曾经是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之一。

该片邓小平扮演者卢奇的演技超越了以往,很好拿捏了邓小平面对政治斗争的不卑不亢,将小平伟人层面的睿智坚韧,与普通百姓、家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演绎得真实亲切。片中时代质感的真实再现,浓郁的江西方言和小平的四川方言,尤其是用大量特写镜头捕捉演员面部细微表情变化。比如小平提到为革命牺牲的陈延年时,卢奇以微微颤抖的嘴唇的外在演绎,表现内心情感翻滚的热浪,看出卢奇多年沉淀积累后的厚积薄发。

影片也通过小平周遭人物刻画,体现人性的善良。片中公安部工作过的二野老兵罗朋,因为受到五七年反右政治运动牵连,退出公安,当了工人,他始终想尽办法保护曾经的老首长邓小平,甚至在黄干事面前拿出曾经与毛主席的合影,这个人物是该片一大亮点。他干革命不怕牺牲,受了委屈不埋怨,但危难时刻绝对会挺身而出,通过对老罗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辉的时刻。

通过影片《邓小平小道》,观众了解到原来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还有过如此坎坷的经历,邓小平三起三落的命运起伏,对于当下有着强烈现实意义,这对于在后疫情时代努力打拼的人们来说,可以带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鼓励。邓小平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宝贵精神财富。

(转自羊城晚报,作者高小立,系文艺报艺术部主任)

COPYRIGHTS © 2015-2018 Beijing Starline International Film & Television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52256号 技术支持:苏州企业网站制作